本報特約評論員兵臨
  文明與守法說到底是一種行為習慣,它無法通過一兩次的警示“逼”出來,更無法“裝”出來。
  日前,在泰國普吉島國際機場,兩撥中國游客因為在即將起飛的飛機上發生爭執,並上演“全武行”,直至當地警方趕到,爭鬥才平息,共有29名乘客因此事件耽誤了回國行程。
  究竟是什麼樣的“小誤會”,引得向來註意“國際形象”的國人如此大打出手?即便有再合理的解釋,這種舉動也令人難以容忍。在飛機上動粗,是一種危及航空安全的違法行為,暴露出的不只是不文明,更是不守法的陋習。
  近年來,隨著國人更多地走出國門,國外似乎成為考驗國人文明素質的一個窗口。在輿論檢視的放大鏡之下,各種“醜陋的中國人”現象引起陣陣反思。
  而在很大程度上,人們的憤慨並非緣於醜行,而是緣於將醜行曝光於國際社會。或許在很多人看來,能夠容忍一些不文明行為,但卻難以容忍在國外丟人現眼。這種“丟臉有國界”的看法,本身或許值得檢討。
  俗話說“家醜不可外揚”。但如果只是出於面子,對不文明行為採取國內國外兩種評判標準,甚至對國內的不文明現象見怪不怪,那麼終究難以根除少數人的劣根性。隨地吐痰的行為,並不因發生在五星級酒店與大街上而有所不同,更無法通過在酒店制止就能徹底糾正過來。其中的道理很簡單,缺乏日常養成,良好的公民素質不是出一次國就能培養出來的。
  因此,輿論無須過度解讀發生在國外的不文明行為,而降低對國內此類不文明行為的敏感度。稍作檢索,類似在飛機上大動干戈的個案此起彼伏,就在2月16日,昆明飛沈陽航班上發生五名女乘客打架事件。我們真正需要檢討的,乃是所有發生在公共場所那些被人們認為習以為常的現象:隨地吐痰、亂刻亂畫、大聲喧嘩、插隊擁擠……
  改變這些陋習,需要持之以恆的公民教育。文明與守法說到底是一種行為習慣,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骨子裡的一種氣質,它無法通過一兩次的警示“逼”出來,更無法“裝”出來。要做一名令外國人尊重的中國人,首先需要做好一名合格的公民。  (原標題:文明無法“逼”出來更無法“裝”出來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r26frsbj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